title03


乾癬辨症論治

乾癬皮膚疾病治療醫理:

1.清除皮層細胞內的熱毒,改善皮膚微循環,加速皮質更新。
2.淨化血液中的酸毒、濕毒。(讓血液中的變異細胞停止釋放出多種有損皮表的蛋白)。
3.中藥物微分子作用於病變細胞,讓受損異常分裂細胞恢復元氣,使皮膚組織細胞恢復正常功能運作。
4.調節強化五臟六腑的機能,讓自體產生強大的免疫抵抗力。
5.清熱涼血、清除炎症、扶正祛邪、體內環保、排毒止癢、化腐生肌、破瘀消腫。

中醫治療類乾癬的辨症論治

類乾癬在中醫範圍又稱牛皮癬,是一種常見而不易治療的紅斑鱗屑性皮膚病,本病的發生中醫認為是血熱為主要因素,發生原因相當複雜,有因七情內傷,氣機壅滯,鬱久化火,以致心火亢盛,毒熱蘊藏營血。或因飲食失節,過食腥發動風之物,脾胃失和,氣機不暢,鬱久化熱。復加風熱毒邪之氣而發病,因熱壅血絡而發紅斑,因風熱燥盛肌膚失養而皮疹脫屑,色白而癢。

若病久陰血內耗奪津灼液,則血姑燥而難榮於外,氣血失和,經脈阻隔則肌膚失養。若血熱熾盛,毒邪外襲,蒸灼皮膚,氣血兩燔,則鬱火流竄,積滯肌膚,形成紅皮。

綜上所因證分血熱型、血燥型、血瘀型、濕熱型、熱毒型、寒濕型、膿毒型、毒熱型等,病因不同,症狀顯像不同,用藥更須有所區別。

1.血熱型:多見於急性、進行期類乾癬。

主要症狀,皮疹發生及發展迅速,皮膚潮紅,新生皮疹不斷出現,呈點滴狀,鱗屑掩蓋不了紅斑,類乾癬所有症狀都齊全,即皮膚表層容易剝離呈腊滴狀,鱗屑剝離後落出淡紅發亮半透明薄膜,鱗屑剝離後有篩狀出血點,外傷、注射點或抓痕處發生皮疹等現像,搔癢明顯,常伴有心煩易怒,口乾舌燥,咽喉腫痛,大便祕結,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狀,舌質紅,舌苔薄白或黃,脈弦滑或數,屬於毒熱內?,鬱於血分,宜清熱解毒,涼血活血,處方用涼血活血湯加減。

主要中藥驗方:

金銀花、山梔子、生槐花、白茅根、生地、紫草根、茜草根、赤芍、丹蔘、雞血藤、白鮮皮等藥水煎服。身體上部嚴重者加紅花、凌宵花。身體下部嚴重者加板藍根、瓜蔞根。風盛癢甚者加白鮮皮、刺蒺藜,夾濕者加薏苡仁、防己、茵陳,大便祕加大黃、枝子,熱盛加龍膽草、黃芩、丹皮,因咽炎、扁桃腺腫加大青葉、山豆根、玄蔘,血瘀舌質暗有瘀斑加紅花、莪朮。

2.血燥型:多見於靜止期或緩解期類乾癬。

主要症狀,病情屬於穩定階段,病程較長,皮疹色較淡,少有新鮮皮疹出現,原有皮損部份消退,部份呈錢幣狀或大片融合,有明顯浸潤,表面鱗屑少,附著較緊,與紅斑大小相當,全身症狀多不明顯,舌質淡紅或淡,舌尖紅,苔少,脈緩或沈細,屬於血虛血燥,肌膚失養現像,宜養血活血潤膚,健脾除濕。處方用養血解毒湯加減。

主要中藥驗方:

當歸、雞血藤、丹蔘、天冬、麥冬、生地黃、白鮮皮、土茯苓、白朮、枳殼、薏苡仁等藥。脾虛濕盛大便溏瀉、下肢浮腫,舌淡舌體胖有齒痕者加茯苓、扁豆、豬苓。若舌紅少苔兼陰虛血熱,加知母、地骨皮、槐花,風盛癢重加白癬皮、刺蒺藜苦蔘根,血虛加熟地、白芍等藥。

3.血瘀型:多見於頑固性類乾癬。

主要症狀,患者年齡較大,病史較長久治不愈,皮損肥厚浸潤呈皮革狀,鱗屑較厚遮蓋紅斑,脈澀或沈緩,屬於濕毒內蘊,氣血瘀滯,治宜活血化瘀軟堅,除濕解毒。處方用活血散瘀湯加減。

主要中藥驗方:

當歸、地鱉蟲、三稜、莪朮、桃仁、紅花、丹蔘、雞血藤、鬼箭羽、土茯苓、薏苡仁、陳皮、白花蛇舌草。月經量少或有血塊加益母草。併發肝鬱氣滯加柴胡、枳殼。陰陽失調加當歸、熟地、夜交藤、鉤藤等藥水煎服。

4.濕熱型:多見於滲出型類乾癬。

主要症狀:皮損有糜爛滲出如濕疹樣改變,多發於腋窩、乳下、會陰等處,鱗屑較薄,呈污褐粘膩狀,癢重。容易伴有胸腹脹滿,口苦咽乾,食少納呆,白帶多,大便乾或先乾後溏,脈弦滑數,舌質紅,苔黃膩,屬於濕熱內蘊,鬱久化火,宜清熱利濕涼血祛風。

主要中藥驗方:

生白朮、生枳殼、蒼朮、生薏米、生芡實、川萆薢、赤石脂、車前子、車前草、澤瀉、生黃柏、白癬皮、苦蔘、土茯苓、生地、丹皮、滑石、甘草等藥水煎服。若皮損於月經來潮時更盛,月經不調,加當歸、益母草、丹蔘、赤芍、香附、厚撲、首烏藤、雞血藤。

5.熱毒型:多見於急性發病,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腺炎病史類乾癬,與病毒、細菌感染有關。

主要症狀:急性發病常伴發熱咽痛,全身不適,口乾口苦,便秘溲赤,皮損呈泛發性點滴狀或融合成片,屬於內有蘊熱,外感毒邪,宜清熱解毒,涼血除斑,以銀翹散加減。

主要中藥驗方:

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敗醬草、山豆根、板藍根、大青葉、白茅根、紫草、茜草根、元蔘、白花蛇舌草等藥水煎服。咽部紅腫者加牛蒡子、金蓮花、金果纜、赤小豆,發熱加黃芩、知母、生石膏,有紅皮症傾向加羚羊角。

6.寒濕型:又稱牛皮癬性關節炎,多見於類乾癬併發關節炎症。

主要症狀:主要侵犯手足小關節,嚴重者膝、踝、脊椎等大關節亦受影響,造成關節腫痛變形,甚至喪失功能。常伴急性進行期甚至紅皮病樣銀屑病皮損。關節症狀與皮膚表徵常同顯症狀,中醫認為因風寒濕毒三氣雜至痺阻經絡引起。

主要中藥驗方:分急性期與緩解期。

急性期併發關節紅腫疼痛,活動受阻,皮損泛發、潮紅、浸潤腫脹,瀰漫脫屑,舌紅苔黃,脈滑數,宜涼血解毒。
以羚羊、生玳、生地、丹皮、赤芍、紫草、白茅根、蓁艽、木瓜、金銀花、大青葉、板藍根、土茯苓、白花蛇舌草等藥水煎服。

緩解期屬於寒濕痺阻或肝腎陽虛,表現泛發的類乾癬病,皮損或紅皮樣損害及關節紅腫緩解,但關節疼痛較重,筋肉拘緊,活動受限,皮損乾燥脫屑,白屑迭起,皮膚癢甚,常伴頭暈倦怠乏力,腰酸背痛,面色萎黃,舌紅苔少,脈細數,宜滋補肝腎,溫經通絡,以蓁艽、木瓜、烏蛇、全蠍、天仙藤、雞血藤、絡石藤、桂枝、桑枝、獨活、羌活、桑寄生、黃耆、生熟地、麥冬、丹蔘、紅花、當歸、赤白芍、首烏等藥水煎服。


7.膿毒型:多見於膿?型類乾癬

主要症狀:在皮膚類乾癬部位基本損害上出現密集的栗粒狀膿?,部份融合呈膿湖狀,容易呈週期性復發,皮膚潮焮熱,膿?聚集,發熱、心煩急躁,口乾口渴,大便祕結,小便短赤,舌赤苔黃,脈弦滑數,屬濕熱蘊久兼感毒邪,侵犯營血,蒸灼肌膚而病,宜清熱涼血,解毒除濕,以解毒涼血湯加減,

主要中藥驗方:

羚羊、生地、丹皮、白茅根、紫草、板藍根、土茯苓、銀花、連翹、大青葉、薏苡仁、苦蔘、白癬皮、生石膏等藥水煎服。
若病久傷陰,出現口乾舌燥,便乾尿黃,舌赤無苔,應涼血護陰養陰益氣,清解餘毒,以解毒養陰湯加減:沙蔘、石斛、元蔘、黃耆、生地、銀花、蒲公英、赤芍、薏苡仁、土茯苓、板藍根、白花蛇舌草等藥水煎服。

8.毒熱型:多見於使用類固醇或長期服用藥物產生抗藥性,或因過量紫外線照射、熱水燙洗、繼發性感染或治療不當引起紅皮症類乾癬。

主要症狀:急性期出現皮膚潮紅焮熱、腫脹、大量脫屑,毛髮爪甲容易脫落,常伴發熱煩躁,形寒身熱,口乾口渴,便秘溲赤,屬於毒熱熾盛,鬱火流竄,入於營血以致蒸灼肌膚,血熱血燥,皮紅脫屑,宜清營解毒涼血護陰,

主要中藥驗方:

代殼、羚羊、生枝子、川連、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敗醬草、紫草根、板藍根、白茅根、生地、丹皮、車前草、生石膏、石斛、麥冬等藥水煎服。
緩解後期,熱勢漸退,陰液虧損,氣陰兩虛,肌膚失養以致肌膚甲錯,層層剝落,宜養血滋陰潤燥,清除餘毒,以當歸、白芍、夜交藤、生地、丹蔘、雞血藤等藥水煎服。

乾癬治療所需時間:

每個人的病程長短、病症輕重和病位都不一。
乾癬治療後丘疹斑塊逐漸脫皮變薄,鱗屑減少,色質轉淡紅,面積由大變小,丘疹或斑塊隱退,症狀消失,無色素沉著,皮膚恢復光澤和彈性。
輕微的:(大約4個月上下)。
嚴重的:(大約6個月上下)。
特殊的:(大約6個月以上)。


※我們治療(乾癬、其他難治的皮膚疾病)因所用的藥物是天然草本植物精華,安全可靠,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。

PS:治療期間忌酸辛辣、酒類、油炸食物、花生、茄子、香菇、筍子筍乾、蘿蔔、芒果、鴨肉、鵝肉、蝦子、蟹類、白帶魚等。

預防復發的方法:

1.病癒後,每天盡量保持怡快的心情,減少精神緊張、焦慮恐懼、性情暴躁、晚睡失眠、心情抑鬱等情緒不穩等。
2.盡可能避免辛辣、酒類、油炸食物、花生、茄子、筍子、筍乾、芒果、鴨肉、鵝肉、蝦子、蟹類、白帶魚等。
3.預防感冒,治癒其他慢性疾病。
4.忌暴飲暴食,並防止過度勞累。
5.平時可經常服一些增強免疫功能的產品:冬蟲夏草、人蔘皂甘、西洋參…等。但須防止補之太過。